[摘要] “千滚水”致癌?千滚水“隔夜水”有害?科学实验数据为你破除这些食品安全谣言。
7月11日,隔夜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在其直属单位广东省食品检验所举办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害科邀请媒体记者、学实消费者代表、验数企业代表等60多人走进省食品检验所实验室,据为解惑用科学的千滚水实验数据科普食品安全知识,破除谣言。隔夜
在实验环节,害科省食品检验所以当前热度较高的学实食品安全谣言为切入点,围绕“千滚水”“隔夜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及其变化、验数米粉制品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据为解惑检验方法和该菌产生的毒素“米酵菌酸”的毒性及预防措施、“真假酒快速检测”及酒类基本知识、千滚水食用油中黄曲霉B1项目快速检测、隔夜食用盐真假辨别、害科采购技巧及食用指引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重点宣讲和实验。
千滚水指煮沸了很长时间,或电热水器中反复煮沸的水,而隔夜水则是指搁置了一夜的开水。传闻其可能引发中毒或致癌的主要依据,取决于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饮用水中亚硝酸盐限值为1毫克每升。有关研究表明,成人一次性摄入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此次实验结果显示,在0至10小时内反复煮沸的“千滚水”和80度保温放置1—5天反复煮沸的“隔夜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仅为0.1毫克每升,相比未经煮沸的自来水原样会有轻微升高,但并不会致癌,公众可放心饮用。
针对食用米粉、河粉等淀粉类食物可能引发的“米酵酸菌”中毒问题,食品检验所工作人员指出,米酵菌酸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品有糯米面汤圆、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等。值得关注的是,该类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两季,米酵菌酸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浑身无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呕血、抽搐、休克等现象,病死率高达40%—100%。
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自制谷类发酵食品时,不使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环境通风防潮,以防污染。其次,木耳或银耳食材,先将其表面清洗干净再泡发,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如需要凉拌,用开水焯熟;不要食用自采鲜银耳或鲜木耳,尤其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木耳。此外,购买的河粉或淀粉制品等如不马上食用,及时存放冰箱保存。在保质期,一般24小时内食用。超过保质期或发现有可疑酸臭味的米粉,不要食用。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文章:
京津冀限产令即将再度来袭,你准备好了吗?,行业资讯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糕点中13种添加剂的研究(二)玻璃隔断分类介绍,赶紧get起来吧!,行业资讯怎样切割特厚的玻璃 怎样手动切割玻璃,行业资讯卫生间门的玻璃坏了怎么办 家用室内玻璃门有哪些种类,行业资讯《雄安新区绿色建筑发展方案》通过验收,行业资讯怎样擦玻璃快速又干净 如何快速撕掉大片玻璃上的贴膜,行业资讯食品营养强化剂β一葡聚糖及其标准化现状与发展建议(二)单向透过玻璃原理及鉴别方法,行业资讯卫生间门的玻璃坏了怎么办 家用室内玻璃门有哪些种类,行业资讯水中亚硝酸根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确保水质检测准确可靠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一行考察信义玻璃,行业资讯甲醇中异丙苯溶液标准物质:为化学实验提供可靠依据国家标准委公布首批汽车信息安全基础性国家标准北京东城区探讨建立消费纠纷矛盾化解与诉调对接工作机制黄芩药理作用及其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二)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制备及注意事项孕前饮食减肥零食推荐超市星巴克前 CFO 叶家盈接任周大福珠宝集团CFO土壤监测的全程序质量保证及质量有效控制土壤重金属检测方法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浙江紧急开展“胖哥俩肉蟹煲”专项检查土壤有机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研究(二)肉苁蓉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Balenciaga与PUMA联名系列震撼亮相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监测中的应用先卖专辑再分批解锁歌曲 音乐专辑卖“期货”是否合适浅析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重铬酸钾标准品:确保化学分析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Dunhill Davies 驾乘运动鞋 传统与现代融合买到库存11年名表 江苏省消保委约谈劳力士:手表生产日期应售前标注新年免费送,《食品与环境检测实操视频》精品光盘,10碟装42节课时,伟业计量培训中心倾力打造KK少年户外滑雪 功能性与潮流感兼具朴与素 简约休闲 自在展示纯真自我多伦县年产1.2万立方米泡沫玻璃项目进展顺利,玻璃技术不饱和脂肪酸单甘油酯对大豆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三)调光玻璃市场风生水起 Polyvision带领业界风潮,市场研究Stitch Fix 在华尔街低迷中逆势崛起宝岛加速向大陆公开液晶面板投入资金 推动大陆产业,行业资讯48起官司背后的“网购乱象”